来源:心拓视点 编辑:心拓视点 发布时间:2023-06-20
论文题目:
期刊: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影响因子:7.021
发表时间:2023年4月
发表网址:https://doi.org/10.1109/JBHI.2023.3264521
摘要:
脑电图是探讨耳鸣中枢机制的重要技术。然而,由于耳鸣的高度异质性,以往的许多研究很难获得一致的实验结果。为了能准确识别耳鸣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我们提出了一个强大的,数据高效的多任务学习框架,称为多频带EEG对比表征学习(MECRL)。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87名耳鸣患者和80名健康被试的静息态EEG数据,以生成高质量的大规模耳鸣诊断EEG数据集,然后将MECRL框架应用于生成的数据集,以获得能够准确区分耳鸣患者和健康对照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MECRL方法显著高于最先进的基线水平,可以很好地推广到为诊断的患者中。同时,对模型关键参数的可视化实验表明,耳鸣脑电信号的高分类权重电极主要分布在额、顶、颞区。总之,本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耳鸣的电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方法(MECRL)来识别耳鸣中的神经元生物标志物。
图1.表征学习过程概述
EEG数据收集:
使用128通道的高密度EGI-EEG系统,采样率为1000 Hz,阻抗保持在50 kΩ以下进行静息态EEG记录。使用CZ电极作为在线参考电极。在脑电图数据收集过程中,背诗坐在椅子上,睁开眼睛,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十字标记以保持清醒。整个过程持续约7分钟。
数据预处理:
使用MATLAB R2013a和EEGLAB v13.0.0 工具箱对原始EEG数据进行预处理。首先降采样到250Hz,并进行带通滤波在0.5 Hz和80 Hz之间,并在50 Hz下进行陷波滤波,以及重新参考双侧乳突。然后,手动检查原始EEG数据,以及利用独立分量分析(ICA)去除原始数据中的肌肉伪影、眼动和心跳伪迹。然后,将EEG数据分离转换为8个频带对耳鸣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包括δ(2-3.5Hz)、θ(4-7.5 Hz)、α1(8-10 Hz)、a 2(10-12赫兹)、β1(13-18赫兹)、beta2(18.5-21赫兹)、beta3(21.5赫兹)-30赫兹)和伽玛(30.5-44赫兹)[32]-[36]。过程图中显示了提取EEG信号的每个频带。
图3.通过可视化头皮电极在8个频带中的权重分布生成的地形图。
图4.参数分析:使用不同电极的数据保留模型的准确性。
更多数据结果,请参考原文文章网址
参考文章网址: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10092933/
以上内容整理参考以上文献,更多内容请参考原文献,本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疑问及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