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拓视点 编辑:心拓视点 发布时间:2021-05-08
2020年,随着2019年全球冠状病毒病的爆发和死亡率的上升,与死亡有关的信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容易获得的。恐怖管理理论(TMT)认为,对死亡的意识会导致存在的威胁,文化世界观和自尊,起到缓冲威胁的作用,会重塑我们的行为(Rosenblatt 等人,1989; Greenberg 等人,1997)。因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存在的威胁对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然而,由于大量 TMT 研究(Pyszczynski 等人,2015)揭示的不同发现,精确地确定它对我们日常社交行为的影响已经被证明更具挑战性。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人们如何重塑他们的日常社会行为以应对死亡威胁(MT)。
——来自文献背景
2021年3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李先春团队利用脑电(EGI)超扫描技术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成果,探索了死亡威胁对于人际合作和竞争的影响。
——图来自文章官网
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神经生理学实验平台,探讨MT(死亡威胁)在冲突情境下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两个假设,即竞争与合作情境中的死亡威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首先,根据死亡威胁能够促进善行的程度,我们期望减少竞争和增强合作成对;或者,如果死亡威胁能够导致恶意行为,我们期望增强竞争和减少合作成对。此外,我们还测试了个体之间的同步大脑活动以及如何调节这些效应。我们预计伽马波段 IBS 可能是 MT (死亡威胁)对社会行为影响的基础。
文章摘要:
死亡意识已被证明会影响人类的认知和行为。然而,死亡威胁(MT)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社交行为仍然难以捉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发了一个二元实验模型,并招募了86位成年人(43个双子)来完成两项基于计算机的任务(即竞争性和合作性按钮按下)。我们操纵了双方对死亡的认识[MT vs中性对照(NC)],并在任务期间使用脑电图同时测量其神经生理活动。进行了一些基本观察。首先,MT组的竞争显着减弱,合作略有促进。其次,与NC相比,MT在竞争环境中显着降低了γ波段脑间同步(IBS),这与对二元组内死亡的主观恐惧感增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在合作环境中,我们没有观察到可比的结果。最后,基于累积的IBS,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来区分MT组和NC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MT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人际竞争,而这种缓解可能与伽马波段 IBS 的变化有关。
脑电实验采集(文章部分实验):
使用两台64通道EEG系统(Electrical Geodesics,Inc.)同时监测和记录来自每个双人组的两个参与者的大脑活动,电极按照国际10-10系统放置。参考电极在 Cz ,使用250Hz的采样率。阻抗值保持在50KΩ以下。用眼电(EOG)通道记录眼球运动。
——图:仅示意图,非文章图
结果:
行为学结果:
竞争任务下行为学结果 。(A)每个Block中两组的竞争指数;(B)任务1和任务3中竞争表现差异的bootstrap分布,直方图说说明了两组的bootstrap采样(N = 10,000)分布,显示MT组比NC更具正向漂移(即,竞争减弱);(C)任务2和任务3中竞争表现差异的bootstrap分布,直方图说明了两组中的bootstrap采样(N = 10,000)分布,表明两组在这些块之间没有差异
注:MT表示死亡威胁组,NC表示中性控制组
脑间同步(IBS)
IBS分析。(A):MT组和(B):NC组的二元组受试者之间的伽马波段IBS矩阵。白色菱形表示电极对之间存在显著耦合,通过FDR校正通过相随机化分析确定(P <0.05)。(C)作为比赛任务中GROUP和BLOCK的函数的重要IBS(在Fp1-P7,Fp1-Oz)。
脑与行为的相关性
脑与行为的相关性。在MT组中,第三组的主观死亡恐惧与IBS降低有关。但是,在NC组中,该关联不存在。
总而言之,潜意识中对不可避免的死亡的关注激发了我们大量的行为(Hayes 等人,2010)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关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基于脑电图的超扫描技术和实时交互设计,发现随着 γ 波段 IBS 的减少,MT 特异性地减弱了人际竞争,但对个体间的合作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相应地,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没有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 MT 面部社会行为重塑的潜在机制,而是提出了 γ 能带耦合有助于重塑行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Xiaoyu Zhou, Yafeng Pan, Ruqian Zhang, Litian Bei, Xianchun Li, Mortality threat mitigates interpersonal competition: an EEG-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21;, nsab033, https://doi.org/10.1093/scan/nsab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