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系统负责身体的运动感知和平衡保持。前庭系统的损伤会导致临床症状,如眩晕,也可能影响运动协调和更高的认知功能。前庭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及时和准确的检查,有助于确定患者相关症状的原因、诊断和治疗。目前广泛使用的临床前庭功能检查通常包括校准、自发性和凝视诱发的眼球震颤、扫视测试、平滑追踪、位置性和定位性眼球震颤以及冷热测试。相关的大脑皮层处理和整合信息,是前庭相关症状的最终感知部位。在最近的临床检查中,较少考虑与前庭系统相关的皮层。因此,在评估前庭功能时,增加对大脑皮层水平表达的关注很重要。从神经电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脑电图(EEG)可以在皮层水平上增强前庭功能的评估。 脑电图(EEG)和感觉诱发电位包含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可以反映皮层的兴奋或抑制状态。此外,EEG技术具有非侵入性、低成本和高时间分辨率的优点。由于EEG已用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神经相关疾病,例如癫痫和脑炎,因此它有可能为皮层水平的前庭功能评估提供神经电生理学补充。此外,最近已经发展出方便和快速的盐水电极,避免了使用导电膏的耗时和洗头发的问题。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长期悲伤,失去兴趣或快乐。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抑郁症患者的α峰活动与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我们招募了155名抑郁症患者,并记录了5分钟静息状态脑电图。将α峰测量值(包括α峰振幅和α峰频率)与患者的SD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此外,本研究中也探讨了EEG数据分析的皮层源水平。
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连通性和交流,我们的科学研究并不多,而且现有的理论观点似乎与现存的微薄的解剖学证据不一致。为了初步阐明大脑半球间的连通性和通讯问题,本研究调查了人类婴儿大脑半球间信息传输的相关性。我们分析了EEG数据从12个4个月大的婴幼儿上进行了面部相关的Oddball范式。对侧半球的活动在奇同和奇差试验之间不同,奇差反应比奇同试验期间的反应弱。婴儿的对侧大脑半球“识别”熟悉的奇怪刺激,并“区分”奇怪的不同。这些发现证明了生命第一年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连接和通讯,并能更好地了解发育中的人类婴儿大脑的功能完整性。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联合共建“长三角孤独症研究中心”,将于2023年4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正式揭牌。同期将举行儿童孤独症论坛,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专题报告,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孤独症与儿童发育脑疾病研究,助力上海和中国“脑计划”的顺利实施。
许多EEG生物标志物已被提出用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研究,但由于对衍生变量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关注有限、小规模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及变量方法学,阻碍了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作者评价了一组EEG检测的基本心理测量学特性,以确定其作为临床试验中生物标志物的潜在适用性。
2023年3月2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leep fMRI with simultaneous electrophysiology at 9.4T in male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梁智锋研究组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段小洁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同时电生理记录的小鼠睡眠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揭示了小鼠觉醒状态切换以及特征性神经事件的全脑时空动态特征,为睡眠研究提供了新的全局观测的角度。同时该研究公开了相关的大规模小鼠睡眠fMRI数据集(https://doi.org/10.12412/BSDC.1668502646.20001),为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多尺度睡眠研究提供了支持。